清晨的北京市昌平區天通中苑一區,太陽初升,中鐵二十三局北京地鐵項目黨員突擊隊隊員正忙著調試揚塵監測設備。這個距離高層住宅僅25米的施工現場,如今已成為周邊居民口中的“貼心工地”。從“新國門第一站”草橋站到橫跨馬草河的景觀橋梁,從中轉接駁優化到社區共建服務,中鐵二十三局北京地鐵項目用多年深耕實踐,在首都地鐵建設中書寫著央企社會責任答卷。
科技賦能減擾,打造“綠色工地”
“剛得知樓下要地鐵施工,最大的擔心就是灰塵,現在施工三年,發現窗臺都沒怎么積灰。”張阿姨家住昌平區在建東三路站附近,她的思想轉變源于項目部采用的多項綠色施工技術帶來的“保障”。作為國內最大規模既有線改造工程的參建者,該項目團隊嚴格落實中鐵二十三局高標準文明施工要求,增加措施投入采用鋼結構吸音圍擋,并安裝噴淋設施全覆蓋,使揚塵濃度下降95%以上,噪聲控制在55分貝以內,最大限度降低了對居民區的影響。
吸音降噪圍擋(代宗燦 攝)
在草橋站建設現場,這樣的環保舉措早已是常態化。項目部實現工區主要道路100%硬化,周邊100米道路灑水降塵,未施工地段裸露土全覆蓋;出土期間堅持渣土車出場清洗,路面無塵土場內設專人指揮運輸車輛裝載,保證渣土車按規定裝載渣土,并在出口處設置沖洗設施,進行全車清潔。同時,現場用電動機械代替柴油機械,廚房污水隔油池凈化后排入市政污水,施工洗車泥水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實現“施工不擾民、竣工即清場”。憑借精細化管理,該項目不僅斬獲“北京市綠色文明施工標準化示范工地”稱號,更在業主單位履約評價中獲得17次雙A級佳績。
民生需求為要,架起“連心橋梁”
“接訴即辦”是項目部踐行民生責任的鮮明注腳。本著服務建設、服務市民的宗旨,項目黨支部制定了“黨建+社會責任”實施方案,積極踐行央企責任擔當。建設初期,項目就采取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方式,在施工圍擋南大門設置“接訴即辦”信息公示牌,并安排項目員工輪崗值守,解答居民的疑問。在每一道工序轉換前,項目都會提前在天通北苑二區和天通中苑一區張貼告知書,公示具體施工部位、施工時段,讓居民了解具體情況,同時優化施工機械作業時間段,盡最大努力降低軌道交通建設對附近居民的噪聲影響。
在小區鋪設人行步道(李萬利 攝)
此外,項目多次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社區居民帶去便利。在與居委會溝通后,項目部主動承擔了鋪設部分人行步道的工作,在將步道磚、水泥沙等所需材料準備完畢后,立即展開行動,由項目部管理人員帶領工人,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人行步道鋪設。“真是多虧了你們,才讓社區此項工作的進度如此之快,這下小區居民平日的工作和生活可是方便了很多!”步道投入使用后,北京市天通中苑第一社區黨委書記代表社區居民送來一面“心系社區為民生 文明共建促和諧”的錦旗,對項目部主動幫助社區鋪設100余米人行步道,讓昔日“堵心點”變身“舒心地”表示感謝。
這樣的民生答卷在草橋站建設中同樣亮眼。大興機場線運營前夕,為銜接大興國際機場運營節點,項目團隊創造“草橋速度”的同時,專門修建臨時便民通道,設置降噪圍擋,在施工高峰期安排專人疏導交通。跨馬草河鋼箱梁拱橋施工時,通過精準調度將運輸時間避開早晚南三環交通高峰,550噸重的橋體就位全程未影響周邊居民通行。“干一項工程、暖一片民心”的理念,讓項目部連續獲得“建設及通車保障先進單位”等榮譽。
品牌深耕賦能,書寫“責任答卷”
從2016年挺進北京市場至今,中鐵二十三局用一項項精品工程詮釋擔當。北京地鐵19號線草橋站作為 “新國門第一站”,同步服務大興國際機場通航,斬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和詹天佑獎;北京軌道交通13號線項目在全線27家施工單位考評中4次獲AA級,用實力擦亮“鐵建名片”。
社區送來錦旗(王夢茹 攝)
責任擔當更延伸到建設之外。該項目自進場以來,項目黨支部書記牽頭主動走訪了解周邊社區老年居民情況,并對其進行慰問幫扶。同時,項目團支部組建志愿服務隊,多次組織開展志愿活動,帶領項目部員工積極參與社區義務獻血,建立了良好的企地關系。正如項目黨支部書記所說:“首都地鐵不僅要通到市民家門口,更要通到群眾心坎里。”
如今,隨著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穩步推進,中鐵二十三局的建設者們仍在續寫著責任篇章。從科技減排到民生服務,從工程質量到社區共建,他們用每一寸軌道的延伸,丈量著央企與城市共生的溫度,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鐵建力量”。